从 PRD 到设计稿,如何避免设计遗漏带来的坑?

2024-09-07

篇首语

本期文章的这个话题源于与一位设计师的咨询。前段时间她刚刚经历了一次与主管的阶段性绩效 review,结果却让她有些失落。

她的主管给了她一个不太理想的评价,这其中有一点是日常做设计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丢三落四的问题。要么是界面流程有遗漏,要么就是某些特殊状态没考虑清楚。无论是对接的业务方还是直接主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对项目的整体质量和速度都带来了一些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设计师她自己其实也有意识到,但还是会觉得有些委屈。在日常工作中,新需求一个接一个,很多时候产品需求文档也都还只是个初稿就提给设计了。加上项目的时间都十分的紧张,的确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全面的问题。

设计的前期其实都还好,但一旦进入到设计评审环节,研发团队加入进来后很多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而作为设计师提案者,自然也受到了大家的很多质疑。这些问题更多是由于PRD的不完善引起的,但最后却落在了设计身上,似乎一切问题都成了设计的责任。

这种情况我相信应该很多设计师都曾遇到过。当我们从 PD 手上接过产品需求文档开始进入设计时,方案的合理性和逻辑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转移到了设计师身上。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没能发现问题,那么一旦设计稿输出了,无论是产品的功能还是使用的体验,作为设计师我们都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的产品,复杂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哪些涉及到特定的业务逻辑的产品设计,难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考虑不周或有所遗漏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形,想要完全避免错误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可以借助一些流程和方法来尽可能的帮助自己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在本期的文章中,我想从产品需求文档(PRD)和设计需求文档(DRD)这两份文档出发,来和大家聊一聊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控设计过程,在设计交付的时候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PRD vs DRD

在我们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很多设计师会遇到“设计遗漏”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与两个非常重要的文档密切相关:PRD(产品需求文档)和 DRD(设计需求文档)。

对于设计师而言,理解这两类文档并做好 PRD 向 DRD 的转化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设计能否完整且准确地满足产品需求,避免设计遗漏的发生。

PRD vs DRD

PRD 和 DRD 有什么区别

PRD 是我们在设计工作中最常接触的一类文档,产品经理会从业务和市场的角度描述产品的需求,在PRD 中详细列举产品的目标、功能、用户场景和技术约束。有些产品经理还会附上一些自己线框图,来表达自己对产品设计的一些想法。

在 PRD 文档中,虽然产品经理详细的描述了需求,为设计师的工作提供基础方向,但它始终不是专门面向设计师的交付。大家可以想一想,对比我们在设计交付给研发环节时的设计说明文档,其实 PRD 对设计工作的“友好度”是很差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整个设计过程是完全依赖 PRD 去完成,这个过程是并不顺畅的,因为它的“格式”与我们的设计工作并不兼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有非常核心的一点,PRD 是从产品和市场的视角出发,描述的是业务层面的需求,它所关注的是产品要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用户群体以及如何推动业务目标的达成。

如果设计师完全按照 PRD 所描述的功能需求一步步执行,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很可能会遗漏掉一些关键的设计细节,或者由于对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而产生考虑不周全的问题。这是因为 PRD 仅仅提供了业务层面的框架,忽视了设计中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设计遗漏的原因之一。

而设计需求则是完全是从另一个视角出发,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交互逻辑、视觉设计等细节问题。可以说,PRD 是宏观的方向,而设计需求则需要更微观和具体的落地。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单单对照着 PRD 去进行做设计,就会容易遗漏掉一些关键的设计细节或是思考不全的问题发生。

阅读全文

以上内容节选自设计有得聊专栏 45 期文章「从 PRD 到设计稿,如何避免设计遗漏带来的坑?」。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阅读本期文章全文内容以及过往所有文章。

📬 专栏:设计有得聊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 [设计有得聊↗]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细信息。

设计有得聊专栏